摘要:文章以江西省废弃煤矿区为研究对象,通过多案例比较与政策量化分析,系统剖析“生态修复+”模式的技术逻辑、制度障碍与协同机制。结果显示,萍乡略下片区通过“生态修复+文旅”模式,建成城郊旅游综合体,有效促进村民增收;芦溪、婺源等地推行“生态修复+农业”模式,培育种植业与农旅融合产业,实现三次产业协同发展;新余皇化矿区创新采用“生态修复+新能源”模式,建成兆瓦级光伏电站,形成能源生产与碳汇增益的双循环体系;萍乡青山镇构建“生态修复+康养”模式,拓展生态服务功能。研究表明,差异化实施“生态修复+产业”路径仍面临产权界定模糊、金融支持工具单一与政策执行断层三大障碍。通过构建“技术适配—产权赋能—金融创新—政策协同”四维驱动框架,可协同提升生态承载力与经济附加值,为我国南方矿区综合治理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江西范式”。
关键词:废弃煤矿;生态修复模式;生态产品价值;实现路径;长江经济带;江西省
中图分类号:X174.4;F062.1;F205 文献标识码:A 文章编号:1672-6995(2025)10-0054-08
DOI:10.19676/j.cnki.1672-6995.001269
基金项目:江西省自然资源厅科技创新项目“矿山高陡边坡工程与植被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”(ZRKJ20252702);上饶师范学院横向课题“矿山边坡植被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”(202501026)
作者简介:张涛(1987—),男,江西省吉安市人,江西省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研究院工程师,工学学士,主要从事生态修复方面的研究工作。
通讯作者:罗龙皂(1985—),男,江西省上饶市人,上饶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,工学博士,主要从事生态修复方面的研究工作,E-mail:luolongzao@sru.edu.cn。